查看原文
其他

大开眼界!大淄川历史由它们展现!

2016-04-18 zcwhly 淄川文化旅游

大淄川,古称般阳。早在西汉景帝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55年,设立般阳县,距今已2165年。

我们大淄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古迹遗址及出土文物即可彰显。


淄川的文物古迹你知道多少?

今天小编着重向大家介绍淄川区范围内的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之后,淄川人的自豪感绝对会油然而生!

想知道淄川出土的一级文物是什么?

想知道在何处出土?

答案就在文中哦!

先看一下淄川有多少文物保护单位

相信你一定会傲娇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淄川齐长城

(太河镇、西河镇)

齐长城,淄川境内全长共计40.35公里。

淄川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齐鲁的边界,也是齐国的南大门。齐国在这里首先修筑了长城以防鲁、楚、吴、晋诸国。

齐长城(淄川段)沿线有众多遗迹,其中护宝泉墙体495米,岳阳山墙体349米,城子村东墙体328米,三泰山西墙体438米;岳阳山遗址、城子城池遗址、雁门寨遗址、太平山遗址;劈山、马鞍山(烽火台)两处重要古兵营遗址,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齐鲁、齐楚的重要古战场之一。 


寨里窑址

寨里镇寨里村,大张村)

据已经发现的文物表明,寨里窑始于北齐,终于唐代,有数百年的历史。

淄川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生产,始于寨里窑。其代表性产品是青瓷。

该窑址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北方青瓷产地。

1982年,在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它是寨里窑的代表性青瓷产品,也是我国唯一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的青瓷莲花尊,国家一级文物。


北沈遗址

寨里镇北沈村)

2001年,由山东大学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道路2条、水沟2条、房址5座、窑址3座、窖穴31个、灰坑26个、墓葬21座,并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玉器等遗物共470多件(套)。

遗址除一座汉墓外,其余遗存分属商代,西周和战国几个时期。以商代西周遗存最为丰富,也最具学术价值。

北沈遗址面积大,资料丰富,是淄川区境内一处重要的早期人类聚落遗址,也是到目前为止淄潍河流域最为重要的商末周初遗址,对商末周初文化遗存的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



蒲松龄故居

洪山镇蒲家庄)

故居坐北朝南,现有4个院落、七个展室,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郭沫若题写的“蒲松龄故居”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老先生的画像。

画像两侧是郭沫若书写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正堂既是蒲松龄先生的出生地,也是聊斋文化的发源地。

蒲松龄故居属于典型的北方乡土建筑,故居现已成为聊斋文化研究中心。


淄博矿业集团德日建筑群

(淄矿集团驻地)

有德国建筑13座;日本建筑5座。

主要建筑有:德国营业大楼、德国大夫住宅楼、日本神社、德国炮楼、碧霞祠(日本)和钟鼓楼等。

德国建筑为砖石结构,门窗全用砂岩毛石砌筑,呈半圆型。

日本建筑门窗为长方形。日本神社建筑始建于1917年,全部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全国实属罕见。

整个建筑群自1904年由德国人开始兴建,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续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磁村瓷窑址

(昆仑镇磁村)

磁村窑始于唐代,终于元代,经历过辉煌的历史。宋朝以后,进入鼎盛时期,并以磁村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该窑址分村东、苹果园、华严寺三个重点窑址区,面积30万平方米。相传村原有“窑王殿”和“晒金场”,是古代磁村窑场的作坊。

北宋初期官府在磁村专门设“务”收税,故称“磁窑务”,证明当时烧制瓷器的规模和产业兴隆景况。

唐代晚期开始烧制黑釉瓷器和釉滴瓷器(俗称雨点釉),在我国北方诸窑中颇具特色,也是我国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时期,磁村窑开始生产白釉瓷器,并盛行在白釉上加点绿釉,开创淄博生产彩瓷的先河,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磁村窑为北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北方陶瓷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宋代磁村窑青花五彩橄榄尊(高40cm)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亲王祠

(城里大街路北185号)

祠堂创建于清同治四年,原为三进院落和后花园。现存建筑正殿三楹,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配殿各两间:南殿三间为清代遗构。

忠亲王祠又称“王爷庙”、“僧王庙”, 为清同治三年三月因镇压农民起义在曹州城西北死于捻军之手的僧格林沁而建,是北方现存少有的圣贤祠堂,规制高,规模大。

正殿内供僧格林沁像,文革时期和20世纪九十年代旧城改造大部被毁,唯正殿院落保存较好。

忠亲王祠建筑为砖石结构,设有前廊。檐柱六根,圆形柱础,抬梁式木结构硬山灰瓦顶,隔扇门窗,油漆彩绘,正脊正吻,添有走兽。

2002-2009年三次重修,基本保持了原来建筑风格。

祠堂内现存碑刻5通,记录了忠亲王祠历史沿革和修建情况。


渭一窑址

(龙泉镇渭一村)

2012年,渭头河古窑址的发现带给文物界极大震撼。窑址内大型石碾、沉浮池、晾泥池、制作间、馒头窑等古迹完整展现了古人陶瓷制作工艺流程,成为山东地区唯一一处工艺流程清晰,保存完好的古代窑址,全国罕见。

淄博陶瓷有着8000多年的历史,有考古发现作为例证,也有准确可靠的文字记载,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实物资源。渭一古窑址的发现,将淄博陶瓷制作流程实物遗迹空白补齐,具有重大意义。


马鞍山抗日遗址

(太河镇)

马鞍山,主峰海拔618米,呈东西走向,因其主峰形若马鞍而得名。

山顶四周为悬崖峭壁,主要遗迹有抗日掩体、防御墙、八路军指挥所、上山台阶、石碾、摩崖石刻等。

抗日战争时期,马鞍山是我泰山抗日根据地,也是开展敌后工作的重要基地,更是鲁中通往清河、晋鲁边区和胶东地区的咽喉。

1942年11月9日,日军1000余人在“扫荡”沂蒙山区撤军途中,突然包围淄川东南部的马鞍山。在此养伤的鲁中军区副团长王凤麟,率领干部、战士、伤病员及家属40余人,凭险据守,抗击敌人的多次冲锋。第二天敌人增至3000余人,并用飞机大炮进行轰炸。守山人员拼死奋战,子弹打尽了,就毁掉枪支,用石头投向敌人。战至黄昏,消灭敌人100余人。最后,除少数人脱险外,王凤麟等30余人壮烈牺牲,其中益都县参议长冯旭臣和他的儿媳、女儿、孙女等全家6口人同时殉难。马鞍山保卫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蒲家庄民俗建筑群

(洪山镇蒲家庄)

蒲家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故乡。

村内保存着完整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乡土村落,占地98924平方米。

村庄原有土围墙,并建有四个村寨门,现保留有北门“景徵”,西门“平康”,东门“仙乡”及村北、村东原围墙100余米,呈段状分布。

村内街道以贯通“平康”、“仙乡”两门的东西街为主道,与南北主道交叉,形成十字街主干道;村内有小巷十五条,其中东西主街为青石板路,南北主街由一米见宽的石灰板沿街铺成,其它小巷多为泥土路面;东西街上有三棵古槐,村中现有百年以上的建筑6座,五十年至一百年间的建筑14座。


洄村古楼

(昆仑镇洄村)

洄村古楼,坐北朝南,占地437平方米。

古楼为北方四合院楼阁建筑形式,砖石结构,石棂窗,门上部为石发券呈半圆形,现存北楼和东西阁楼。

北部主楼为四层,面阔三楹11.5米,进深6.1米,每层高低不同,全楼高20米。

东西两阁楼皆面阔三楹11米,进深5.7米,楼高14米。

各楼之间有地下通道相连,可通向村外,以防备匪盗袭扰,整个楼群属一体化的,主次分明,功能明确,是北方保存较好的乡土建筑。


杨寨塔

(双杨镇杨寨村)

杨寨塔,原是佛教寺院宝塔寺(亦名龙山寺)的旧址,始建年代约在宋元时期。

该塔为可供人登揽的七级八角楼阁式砖塔,通高20.76米,石砌底座,砖筑塔身,塔基高1.29米,对径6.55米,塔底对径东西4.11米,南北4.17米。

每层有券洞或佛龛,四个方向均为不同形式的砖作假窗,北面为登塔入口,登17级台阶到南至二层后,向西登旋转台阶至6层,塔刹为圆宝顶。塔门上方,嵌有石刻匾额一块,上书“阿弥陀佛”四字,落款为“康熙三年丁未季夏吉旦沈荃敬书”。

1999年7月,该塔由省文物局投资,省文保科技中心重新维修,它是鲁中、鲁北地区现存惟一一处砖塔。


前来遗址

(将军路街道办事处前来村)

是一处典型的商周文化遗址,文化层堆积在1 米左右,最厚约3米。包含了从商周到汉代的各种器物。该遗址足以证明淄川是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公孙遗址

(将军路街道办事处公孙村)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主要出土物有灰陶鬲口沿、罐口沿、豆、板瓦等,纹饰为粗细绳纹,材质为泥质。该遗址足以证明淄川是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什么是绳纹?

古代陶器的一种纹饰,因为在陶坯上有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故在陶器上印有密排的绳纹,多在陶器的腹部。

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待半干时,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便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我国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陶器上常有这种纹饰,又粗绳纹和细绳纹之分。


高汝登墓

(双杨镇月庄村)

该墓地为高氏家族墓地,占地20余亩,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高汝登,字自卑,号柳溪,天子赐爵,中丞公高汝登,因儿高举(时任监察御史)功绩卓著而被朝廷封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赠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多次赈饥荒,致使家道中落。1606年,高汝登去世,明神宗朱翊钧赐御葬。

高汝登墓封土“文革”时被平,石马、石虎被高氏后人将其埋入地下,得以保存。2004年其后人重新从地下挖出,立于神道两旁,重堆封土,重立碑碣、碑楼,四周重砌护栏,是境内保存完好的一处明代家族墓地。



青云寺

(岭子镇槲林村)

青云寺位于槲林村500米处的盘山与九纹山幽谷中,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

寺庙创建于明代正德二年,明、清代均屡有修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祖师殿、伽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碧霞元君行宫、钟鼓楼等,占地面积2651平方米。

以九纹呈彩、四盘据胜、月山照晚、途井涵春、龙台荐霭、龟林毓秀、辋谷响应、屏壁舒卷、鸽崖绕回、鹰峰崚嶒十景而闻名遐迩。

据《淄川县志》记载:“……百余年来,文人墨士碑版题咏之盛,一时称最,至今述邑中名胜以青云寺称首”。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在此秉烛苦读,谈诗会友,为《聊斋志异》的创作撷取了众多素材。清康熙四十年,蒲松龄应邀撰写了《青云寺重修二殿记》。



苏秦墓

(淄川经济开发区南苏村)

苏秦,战国时期政治家,历史典故“头悬梁,锥刺股”中“锥刺股”的故事主人公。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天下,苏秦利用鬼谷子的纵横术,合纵六国,洹水会盟,共抗强秦,成为而佩六国相印而独步天下的风云人物,开中国历史上之先河。苏秦墓是目前境内保存较好的一处东周时期的墓葬。坐北朝南,墓封土高6米,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呈椭圆形,面积1200平方米。墓的东南方100米处有一小石桥为古般阳八景之一的“季子石桥”,也称“苏相桥”。



蒲鲁浑墓

(淄川经济开发区店子社区)

墓坐北朝南,为元代谕葬,原占地40余亩。墓前有神道、牌坊,石像生分列东西。文革期间牌坊、石碑等地面遗物被毁掉。现存墓葬址,占地80平方米。

蒲鲁浑为元代般阳路总管,据《淄川县志》记载:“蒲鲁浑墓,元般阳路总管,墓在招村北,坊存碑仆。”

据蒲松龄《家族谱序》中云:“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二讳居仁,并为元总管”。 据淄川《蒲氏世谱》记载:“蒲鲁浑乃蒲氏远祖,曾在元代任过般阳路总管”。


西坡地窑址

(西河镇西坡地村)

出土器物胎骨坚致,釉面光洁,以白釉为主,也有黑釉、酱油,主要装饰有刻花、划花、黑釉粉杠、白底黑花等。主要器物为:碗、盆、瓶、盘、缸、罐等。

烧造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金、元(1271—1368年)时期,明清主要生产生活器皿,清末民初烧造的各类鱼盘颇具特色。

1956年和1973年,市文物局先后进行过两次调查,1977年进行了试掘,试掘中发现窑炉一座,破坏严重,基本形状尚可分辨,现村庄扩建大部分窑址被挤占。


除了这些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川还有众多的文化遗产,比如我们的般阳故城城墙,比如太河镇城子村的莱芜故城遗址,比如梓潼山鬼谷洞遗址,比如散落在东南部山区的围子,比如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的石头村土峪村和土峪教堂,比如仍等待我们继续发现的玉石街,当然也包括村中那棵荫蔽我们长大的老树……

我们会不断推送和淄川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章,如果您感兴趣,可以订阅关注哦!

当然,如果您有与淄川文化旅游相关的好故事、好文章、好照片,也可以向我们投稿哦!

QQ:1245094590

箱:1245094590@qq.com


微信ID:zcwhly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